诺奖“迟到”58年:杨-米尔斯理论的遗憾与伟大
“诺奖只给活人”这条潜规则,把58岁的杨-米尔斯理论直接卡在门外——2012年7月4日,CERN宣布找到希格斯玻色那天,杨振宁90岁,米尔斯去世14年,诺奖委员会连装傻的机会都没有。
“诺奖只给活人”这条潜规则,把58岁的杨-米尔斯理论直接卡在门外——2012年7月4日,CERN宣布找到希格斯玻色那天,杨振宁90岁,米尔斯去世14年,诺奖委员会连装傻的机会都没有。
杨-米尔斯理论(Yang-Mills Theory,简称YM),不仅是粒子物理标准模型的数学骨架,也深刻影响了数学、弦论、引力甚至几何学的发展。
杨-米尔斯理论是现代理论物理学中最重要的理论框架之一,它将电磁相互作用的规范场概念推广到非阿贝尔群的情形,为统一描述基本相互作用力提供了数学基础。这一理论由物理学家杨振宁和罗伯特·米尔斯于1954年提出,最初是为了将电磁学中的规范不变性概念扩展到同位旋空间。虽